3月13日下午,“新工科人文講堂暨春霖美育講堂”之“民歌中的中華文化精神”專題報告會圓滿舉辦。報告會邀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宋瑾主講。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等學院近200名師生參加講座。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黨委書記王文革主持本次講座。

宋瑾教授在報告中對中國民歌發展歷程進行了清晰梳理。他從先秦的《詩經·國風》《楚辭·九歌》,到漢代樂府、“相和歌”,南北朝民歌,唐代“曲子”,宋代說唱、戲曲,明清新民歌,再到現當代民歌,對各時代民歌的風格特點、內容形式進行了簡要介紹,指出了中國民歌“歌詩必類”及“音心對映”“樂與政通”,反映民情、與時代相和的特點。宋瑾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中國民歌十分豐富,56個民族都有十分豐富、非常優秀的民歌傳唱,如,漢族的號子、山歌、小調,蒙古族的長調、短調,朝鮮族的抒情謠,維吾爾族的愛情歌曲,藏族的箭歌、酒哥,侗族的“大歌”,壯族的“上甲山歌”,佤族的輪唱歌等等,都深受各族人民喜愛。他還總結了中國傳統民歌框架即興、詞曲統一、曲隨詞變、韻隨境異的特點,并對現代歌者如何演唱傳統民歌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說,民歌體現著民族的靈魂,承載著民族的文化,也為音樂藝術的創新提供了不竭的源頭活水;我們要珍視民歌,保護非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民歌藝術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宋瑾教授的報告材料豐富、案例生動,為大家展示了中國民歌的悠久歷史和華麗圖譜。
宋瑾教授是中國音協音樂美學學會會長、中華美學會理事,曾任北京市哲學會副會長、北京市美學會會長等。本次“新工科人文講堂暨春霖美育講堂”由機械與材料工程學院、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北方工業大學學報》聯合舉辦。
編輯:左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