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精準對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與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北方工業大學文法學院“心系故里?星火隴原” 社會實踐團于暑期奔赴甘肅省玉門市,開展了為期一周的實踐調研活動。實踐團以“鐵人精神鑄魂、文化傳承聚力、推普賦能振興、青春實踐報國” 為主線,通過實地走訪、政策宣講、技能培訓、法治宣傳、普通話推廣、志愿服務等多種形式,開展了二十余項實踐活動,切實將理論所學轉化為服務鄉村發展的具體行動與實際成效,踐行青年擔當,用實干書寫答卷。

鐵人精神鑄魂:賡續工業報國的紅色血脈
玉門,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孕育了偉大的鐵人精神。從這里走出的鐵人王進喜,懷揣“為國分憂、為民族爭氣”的赤誠奔赴大慶,為中國石油工業立下不朽功勛。實踐團走進玉門鐵人紀念館、鐵人干部學院、鐵人村、玉門老市區管委會、“玉門之光”工業體驗館等地,通過重溫入黨誓詞、聆聽鐵人故事、觀摩歷史實物、與基層骨干交流座談、制作思政短劇等形式,認真學習領會鐵人精神中 “愛國、創業、求實、奉獻” 的內涵。團隊還以 “鉆頭新材料研發” 為創新切入點,精心設計 “紅色文旅+工業研學” 活化方案,通過現場還原王進喜 “人拉肩扛” 的歷史場景,讓 “鐵人精神” 在新時代煥發出跨越時空的生命力,讓參觀者深刻感知精神傳承的時代價值。指導教師李麗說:“在科技強國、工業興國的今天,同學們要以愛國為底色、以創新謀突破、以求實做根基、以奉獻顯擔當,續寫工業報國新篇章。”

文化于人潤心:激活絲路文脈的時代生命力
為了深刻領會習近平文化思想,實踐團赴敦煌博物館、玉門邊塞詩詞展覽館學習,在社會大課堂中探尋“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精神內涵。實踐團深切體會到,文化傳承既要堅守本源,更需創新表達,方能讓古老智慧照亮當代征程。團隊開發的了"飛天印象"文創系列,讓文物真正“活”起來。更令人矚目的是,他們首創的"詩詞帶貨"直播模式單場直播吸引2.3萬人次觀看,成功帶動枸杞等當地特產熱銷,實現了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的雙向賦能。

推普賦能振興:架起民族同心的溝通橋梁
實踐團聚焦民族地區發展需求,將推普與非遺傳承、鄉村振興融合。針對東鄉族聚居區語言障礙,團隊創新"三步走"推普策略:在小學開設"童語同音"課堂、建立"1+N"家庭推普網絡,架起“非遺+推普”的橋梁。通過“童語誦同音”普通話推廣課堂,開展詩歌朗誦、繞口令等趣味教學,創新性構建起 “孩子教家長、家庭帶村落” 的推廣鏈條,讓學生成為家庭語言推廣的 “小使者”。“非遺+推普”活動成為語言扶貧新范式,是民族地區以語言賦能激發內生動力、夯實鄉村振興人才基礎的鮮活實踐案例。

青春建功實踐:書寫強國有我的時代答卷
實踐團立足專業所長,主動將課堂理論轉化為服務社會的實踐動能,在玉門大地書寫青春擔當。在玉門市農業農村局,團隊聚焦地方發展需求,量身打造“知識產權保護+國際推廣+黨建內涵挖掘”三位一體農產品服務方案,深入探討“資源調研+功能拓展+產業融合”的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協同路徑,為農產品提質增效、品牌升級提供新思路;走進玉門電商直播大廈,成員們系統學習直播運營技巧后,化身“助農主播”為“玉門枸杞”專場帶貨,以數字化手段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助力農戶增收;在玉門市法院廉政教育基地,團隊系統梳理基層治理經驗,深度踐行習近平法治思想中“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真切體會到法治在鄉村治理中保障群眾權益、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公平正義的強大實踐力量;深入下溪號鎮枸杞基地、花海鎮蜜瓜基地,成員們實地學習土地保護、科學種植與高效采摘技術,結合專業所長與農戶共同探討科研攻關方向,商議成果落地轉化路徑,用青春智慧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活力。

實踐團的務實行動收獲了多方肯定與廣泛關注。活動先后被中國鄉村振興網、中國網、中國日報網等國家級權威媒體專題報道,生動展現了團隊扎根基層、服務鄉村的實踐風采;團隊陸續收到玉門市農業農村局、下西號鎮人民政府、小金灣東鄉族鄉人民政府等單位的表揚信,對團隊在助力當地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鄉村振興工作中的實干擔當與突出成效給予高度認可。 同時,實踐團還成功入選“美麗中國?青春行動”2025年青年綠色長征科考實踐活動,以青春之力投身綠色實踐,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鮮活動能。

從鐵人精神的紅色傳承到絲路文脈的創新延續,從推普賦能的民生溫度到專業服務的產業助力,實踐團始終以腳步丈量國情,用行動詮釋青年擔當。此次實踐不僅是對“興工報國”優良傳統的新時代踐行,更成為青年學子深度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的生動注腳。未來,團隊將繼續以鐵人精神為指引,賡續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精神血脈,以扎實的專業學識為支撐,在鄉村振興的廣闊天地中勇毅前行,續寫“強國有我”的青春華章,始終與國家發展同頻共振、同向同行。

編輯:左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