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5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在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的學術指導下,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市豐臺區宛平街道辦事處和豐臺區盧溝橋文化發展中心等機構在宛平城聯合舉辦“建筑遺產抗戰豐碑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秋季學術沙龍。沙龍由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副會長、秘書長金磊主持。

校黨委常委、紀委書記段輝建參加學術沙龍并致辭。他表示,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與北方工業大學聯合舉辦的系列學術沙龍,對于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有重要意義。今天在宛平城的活動更是一場身臨其境的體驗,是一堂深刻而生動的“大思政課”。北京市豐臺區宛平城街道黨工委書記孟丹在致辭中表示,宛平城、盧溝橋等文化遺產是豐臺區的標志意象,是抗戰精神的生動見證。

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專業委員會、北方工業大學與北京市豐臺區宛平街道辦事處舉行了“盧溝橋、宛平城抗戰文化遺產研究”合作意向書簽約儀式,將圍繞盧溝橋、宛平城抗戰遺址等文化遺產進行研究并開展合作,建設以宛平城為核心,輻射全國的研究、交流與傳播平臺。建藝學院院長王新征代表簽約。
學術沙龍以“紀念·傳承·創新”為主題,聚焦抗戰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的思路,探索抗戰建筑遺產在高校思政教育、學術研究和社會傳播中的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馬國馨以“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宛平抗日紀念雕塑園設計回顧”為題,回顧了30年前抗戰雕塑園的規劃設計理念。他指出,園區以東西向為“文物軸”,以南北向為“抗戰軸”,紀念碑與群雕相互呼應,既具備歷史紀念性,也成為公共文化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來自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建筑師陳綱教授剖析,重慶作為支撐中國抗戰的“工業生命線”,工業遺產在“實業救國”精神傳承和當代城市更新中的意義;我校建藝學院李海霞副教授以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為例,強調交通設施在抗戰大后方的重要作用;《中國建筑文化遺產》副主編殷力欣代表金磊秘書長回顧《抗戰紀念建筑》一書的編纂過程,并梳理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抗戰紀念建筑的風格變遷;北京建筑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陳靂教授分析山東抗戰紀念建筑群體與全民抗戰精神之間的聯系;豐臺區盧溝橋文化發展中心黨組副書記、主任魯愛國介紹了抗戰雕塑園改擴建方案及思考。

會后,中國工程院院士馬國馨帶領與會嘉賓參觀他親自規劃設計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介紹園區的設計思想。與會專家及師生認為,雕塑園在空間布局上突出了歷史縱深感,群雕場景也生動再現了全民抗戰的集體記憶。
我校建藝學院張勃書記、任永剛副院長為演講嘉賓們頒發紀念證書,建藝學院教師、學生及留學生們參加活動。大家表示,這是一場生動的思政課堂。


編輯:左芳舟